【文字回顾】国产替代趋势下的投资机会探讨

来源:欧宝官方app下载最新版    发布时间:2024-02-22 01:48:55 点击:1次

  #好市发声,浪底淘金# 雪球基金直播节来啦!基金学习大礼包派送中:年度好书免费邮到家+雪球独家策略报告限量送,点击直播间弹窗/直播回顾下方卡片,添加小雪入群后,基金学习大礼包立马拿到手!

  局外人—苦行僧:大家好,我是局外人—苦行僧,很高兴今天能有这个机会,借助雪球直播节的平台,跟大家一起聊一聊国产替代趋势下的投资机会。

  虽然今年以来的行情持续下跌,大家的情绪都相对悲观,但是结合国际国内经济、政策、情绪等方面的因素,我依旧很赞成雪球直播节的主题的,就是好事正在蓄力。越是下跌越是我们浪底淘金的时候,否则冬天不敢播种,秋天怎么获取收获?

  在前期雪球的预告中有位球友问我,下一轮牛市的主线是什么,其实无论是谁都不可能预知答案。展望未来,数字化的经济、新能源汽车、碳中和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行业,都是未来重点发展的战略方向。但是今天我想要切换一个视角,个人觉得在当今国际国内形势下,国产替代是我们眼下最迫切地需要解决的任务,也是时代发展形成的必然趋势。顺着这个视角和这条主线去思考,相信就能发掘一些中短期内不错的投资机会。

  下面我就和大家聊一聊关于国产替代这样的一个问题的一些思考,当然今天所讲的内容都是我个人关于投资方向上的一些思考,仅供各位参考,具体投资还要大家自主挖掘和决策。

  今天我要讲的内容最重要的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国产替代的趋势演变,我们要知道国产替代的来龙去脉。第二个是国产替代能带来哪些投资机会,我们应该知道它的整体轮廓。第三个是关于一些国产替代重点行业的投资思考,因为到最后我们仍旧是需要聚焦到投资上。下面就开始我们今天的第一块内容,国产替代的趋势演变。

  国产替代的趋势演变,我想分三个方面来讲,第一个先讲一讲近年来的国产替代趋势演变。国产替代这个概念是从近几年来才被市场充分发掘和重视的,其中的导火索就是外部有关芯片的一些禁令,伴随着外部对我们芯片围堵措施的不断升级,国内自主研发的观念也是在持续觉醒,国产替代趋势也是在加速演进。

  这一轮国产替代趋势演变的开端,最早要追溯到2016年。具体的演变进程就是以下这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6年美国以安全为由阻止中芯国际收购爱思强的交易,2017年又以违反伊朗制裁为由,对中兴通讯实施了严厉的罚款和禁令,导致这家公司一度陷入停产危机。到了2018年又以同样的理由对华为及其七十多家关联企业实施了出口管制。限制华为使用美国的技术和产品。2019年又将8家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禁止他们购买美国技术和产品。

  从2020年之后的这三年多的时间,更是变本加厉,从对企业的限制逐渐扩展到了对整个国家半导体行业的限制,持续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我们芯片产业的新规定,我拉了一下,大概列举下面十个方面:

  第一限制台积电等国外芯片厂商向华为提供7纳米以下制程的芯片产品,第二限制中芯国际等中国的芯片厂商使用美国的技术,生产5纳米以下制程的芯片产品。第三限制中国购买荷兰阿斯麦生产的极紫外光刻机,这是目前最先进的芯片制造设备。第四限制中国购买日本东京毅力科创生产的化学气相沉积机,这是生产3纳米以下制程芯片需要的关键设备。第五限制中国购买德国赫尔墨斯微电子生产的电子束检测仪,这是检测芯片缺陷和质量的重要工具。

  第六限制中国购买美国应用材料、兰姆研究和克斯创等公司生产的其他芯片设备和材料。第七限制中国获得先进制程下的高算力人工智能芯片,包括禁止英伟达、AMD等美国公司向中国销售此类芯片,美国技术下的海外Fab厂进行流片。第八限制使用美国相关人员为中国半导体提供支持,包括美国公民、在美华人、绿卡持有者、在美国成立的公司等。第九限制使用美国相关软件为中国半导体提供设计服务,包括比较著名的EDA和CAD这些软件。第十计划出台限制美国资本在高科技领域对华投资,包括半导体、微电子、量子信息技术以及特定的人工智能系统。

  这些只是我列举的十个方面,事实上相关的限制措施比这还要多。在这样持续升级的限制之下,国内在各个卡脖子领域的自主可控的观念也是在持续觉醒,技术研发和资本投入也在不断加大,国产替代的步伐也是在加速迈进。这就是最近五六年以来国产替代的演变趋势。

  但国产替代仅仅是这几年才出现的吗?其实不是的,所以下面我就讲第二个部分,站在长期视角上的国产替代。

  站在长期视角看待国产替代的趋势演变,中国国产替代历史进程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它与中国的产业升级始终是相生相伴的,也就是说从改革开放之后的产业升级开始,我们的国产替代就开始了。上面说过的高科技领域,卡脖子推动的国产替代来说,在2008年的10月份,当时微软就通过电脑通知国内的用户,如果使用盗版office,电脑不仅会每小时黑屏一次,还会永久弹窗提示,你用的是盗版软件。当时就有这样一件事。

  当时央视用八个字形容这个事件,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当年跟柳传志有过著名的贸工技还是技工贸路线之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也向业界高呼,没有自主可控的软件,保障信息安全就只是空话。最后虽然微软的黑屏行动在我们的反对下最终没有实行,但是这场黑屏耻辱的遭遇确实是深深地刺痛了国内对于技术受制于人的痛恨,也加速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替代进程。

  就在该事件之后,现在大家都比较了解的金山公司的WPS和当时的无锡永忠的office产品,这两个产品的日安装量和日活跃用户量开始迅猛增长。但这只是举个例子,说明高科技领域的受制于人和国产替代其实很早就开始了。

  从整个国内产业升级的进程来看,我们刚才也说了,改革开放以来国产替代这件事就一直在发生。但是比较典型的我们把它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制造业生产线替代。那时候基于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极低的劳动力成本,我们从国美日等制造业先进地区引进了大批洗衣机、电视机、汽车等一系列家电产品的生产线,开始了典型的以市场换技术的阶段。欧美这些国家和企业为什么愿意把生产线引进到中国?答案就是两个字,利益。

  引进之后在销售端有巨大的市场和规模优势,在成本端我们这里有低廉的劳动力和低成本的交通运输、沟通成本等优势。在这种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国内与国外达成共识,推动我们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大规模成体系的国产替代的浪潮到来。这一轮制造业生产线的国产替代一直延续至今,在刚才说的巨大市场和低廉成本的双重优势之下迅猛发展,推动构筑了我们如今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的优势,也有力地印证了我们在制造业国产替代过程中取得的成功。

  第二个阶段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互联网产业替代。可以说国内最近三十年左右的互联网崛起之路,总体上就是一条模仿与创新之路。我们如今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国内互联网的中流砥柱,大多是在模仿中诞生,在创新中崛起的过程。比如新浪对雅虎的模仿,微博对Twitter的模仿,QQ对ICQ的模仿,淘宝对eBay的模仿,以及滴滴对Uber的模仿等等,这些企业大多是通过对美国硅谷那边领先企业的模仿而取得成功的。这也让当时这一批国产替代的探索者们,被嘲笑是“Capy to China”的优秀实践者。

  甚至我自己也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腾讯这家公司并不是那么认同,因为我觉得它的很多产品都貌似是对国内外同行的借鉴和模仿,并没有体现出自己真正的原始创新,甚至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同行业的创新氛围。但是后来我对这种模仿式创新的看法就渐渐地变得更加开放包容,国内这些互联网企业的模仿创新,并不是照搬照抄那么简单,因为你要面对和适应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经济环境这些情况,其中需要不断地试错和改进,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创新。

  而且近几年来,随着这些互联网企业结合国内情况不断创新和迭代,我们在支付、购物、社交、外卖很多领域的产品创新,都已经逐步实现了赶超甚至领先,反向成为了欧美等国外同行模仿和借鉴的目标,其中的典型是已经收购Twitter的马斯克也曾经直言不讳地说要抄微信,不仅要模仿微信支付的路线,还计划上线语音和视频通话功能,这些其实都是微信比较特色的功能。

  还有Facebook不仅要模仿微信,还要模仿抖音,亚马逊推出类似TikTok的应用程序,还有印度本土的一家公司推出的印度山寨版的TikTok,甚至美国出行领域的鼻祖Uber,它从被滴滴模仿,到现在反过来效仿美团推出外卖服务等等,这些国内互联网行业的中流砥柱,通过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持续创新,逐渐实现了从模仿到赶超,再到现在的被模仿的转变。我觉得也有力地印证了我们在互联网产业国产替代过程中取得的成功。

  第三个阶段是近几年来在持续加速的高科技技术新材料和相关产品领域的国产替代。这一块我不打算铺开讲,借用二十大报告中的一段话来说,我们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万亿元增加到两万八千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我们从这段话可以看到,成果已经非常突出,最后一句定位,我们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业。但是就像一开始说的,外部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泛化安全概念,对我们在一些关键技术尤其是芯片领域卡脖子,这背后其实是国际高科技产业竞争的结果。最近国内有一件大家都比较关心的事,就是华为Mate 60发布了,搭载了自主研发的麒麟芯片,与此同时国外也有一件比较有趣的事,就是在Mate 60发布之后,刚刚结束访华的美国商务部部长表示,美国将继续向中国出售芯片,但是不会出售最顶尖的AI芯片。

  综合以上这些情况,结合我们目前已经取得的进步和国际国内的现实情况来看,相信我们在高科技领域的这个阶段的国产替代,也会取得成果,只是过程需要怎么走,肯定是没有人能预知的,这是我想讲的第二个方面,从长期视角看国产替代。

  第三个方面站在全球角度看待国产替代的趋势演变。我们先举两个国家的例子,第一个国家是日本,从1971年开始,日本产业结构成功转型升级,早期日美双方的互补式生产,也慢慢转变为产业结构的同质化竞争,日本对美国出现持续性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顺差的主要产品从纺织品转变为钢铁、彩电、数控机床、汽车、半导体等美国优势主导领域,于是为了缓解巨额贸易逆差,美国就先后对日本实施了一系列的贸易限制措施。

  比如出口限额或者提高关税,以及强制日本企业到美国设厂等等,并通过寻求日本汇率升值,削弱日本出口的整体优势。日本国内经济因为日元升值导致泡沫急剧扩大,最终由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造成了经济的停滞。在日美贸易摩擦期间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日本也迎来了它半导体行业的黄金年代,它的半导体技术和产能飞速提升,甚至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供应方,也给美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在这个背景下,1985年美国指控东芝秘密向苏联出售四台机密机床,并且对日本发起针对半导体产业的301调查,到了1986年又迫使日本签署《日美半导体协定》,到了1987年的6月,又通过《东芝制裁法案》,迫使日本修订它的《出口管制法》,并且对日本存储加征100%的关税。到了1991年,美日再次签订了一份为期五年的《新半导体协定》,在这一系列的打压措施之下,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同样陷入失去三十年。这就是日本的情况。

  第二个国家是越南,这几年关于越南是否值得投资的观点在雪球讨论的热度也是比较高的,由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税收优惠这样一系列的其他因素,越南这些年也在不断承接全球加工制造业的产能,来推动它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越南在自己主要集中的纺织、服装、电子产品这些领域,也将逐步实现一个国产替代的过程。

  通过上面这些国内短期和长期的国产替代,以及其他国家的国产替代情况,我们想要打开一个视角,我们国产替代的演变趋势不是外界因素导致的,而是每个国家的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只不过一些外部因素在其中会起到加速推进国产替代的效果。

  同时国产替代也不是中国独有的,它是各个国家技术和产业的合作与竞争带来的必然结果。在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化过程中,产业链不断从先进国家向后进国家扩散,伴随而来的就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以及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先发者们为了保住自己的竞争优势,就会采用很多办法,有时候甚至是不那么体面的方式来保护它自己的技术秘密和竞争优势。

  关于国内当前这个阶段的国产替代趋势,透过上面的美日半导体贸易的争端可以清晰地看到,如今对我们的这种措施,与当年对日本可谓是如出一辙,但是所处的历史阶段,国内国际形势完全不同。我们现在有巨大的人才和市场,还有全产业链等很多的优势,我个人也是相信,这一阶段的国产替代会和前两次一样走向成功。

  额外多讲一点,很多人心中可能会有一种期待,就是国产替代的终极目标是终有一天我们会在所有方面都实现独立自主,我觉得其实不是这样的。这种自给自足在过去技术比较落后的旧社会还可以,但是在如今这种全球化的情景下,各个国家都深度嵌入分工协作的产业链,彼此取长补短,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实力多强,也不可能穷尽所有技术短板,在每个产业的各个环节都能做得性价比很好。而且如果完全不依靠外界,慢慢在这种技术、产业链、市场方面就会独立于外界,就会影响全球化的长期发展,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坚持并且不断强化对外开放的原因。

  因此更加现实的路径是我们通过持续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在不断迈向国产替代和自主可控的过程中,用实力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倒逼外部的开放与合作,而不是致力于掌握所有的技术,实现所有的国产替代,这是我想分享的一个自己的观点。

  上面我们谈到了国产替代不仅仅是从最近几年才开始的,它是这么多年来伴随着我们的产业结构升级一直在持续的,国产替代的过程能够给我们带来哪些投资机会?我们同样按照上面所说的三个阶段,列举讨论一下。

  第一个阶段是生产线制造业国产替代时期,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的股市是从1989年开始作为试点,当时是本着试得好就上,试不好就停的理念建立的,一直到1995年才成为扶持的对象,由此进入大发展的时期。第一个阶段的代表我想谈一下格力电器。

  格力电器是1996年11月上市的,发行价是1元,这个我们不用管,因为普通的投资者买不到。我们以上市首日开盘价17.5元为基准,按照后赋权来看,到2019年那一轮核心资产牛市时的最高涨幅是23年五百多倍,它经过最近几年的下跌,到27年后的今天仍然有250倍左右的涨幅,这是第一个阶段,制造业生产线替代时期,我列举了这样一家代表企业格力电器。

  下面我们看第二个阶段互联网产业替代时期,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这一阶段的互联网企业代表我们可以看看腾讯。腾讯是2004年6月在香港上市,当时的开盘价是4.37港币,到2021年的最高点是17年涨幅将近900倍,哪怕经过最近几年的下跌,到了19年后的今天仍然有四百多倍的涨幅。这是第二阶段的国产替代。

  通过这两个国产替代阶段核心龙头企业惊人的历史收益率来看,充分印证了买好公司长期投资的道理。如果我们把目光局限在短期视角每天瞎折腾,不仅很难长期稳定地赚到好的收益,而且还白白地浪费了时间、耽误了青春,甚至整个人生,可以说是典型的“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事很多人都懂,也是很多人在雪球上一直在说的道理。

  但是我想说的是,这只是后视镜的上帝视角,这种老夫子式的观点是一种很正确的理论,但是在现实中的实操没有那么简单。现实情况是就回到当下,回到今天,谁又能准确预知未来的主线是什么,主线中的龙头企业又是哪家?即便一个人猜中了主线,也选中了龙头,谁又能保证这家公司就一定会成为格力、腾讯一样这种经久不衰,甚至一直长期向好的好公司呢?我觉得是谁都不可能做到的。

  在这几年的投资历史上,即便有少数的凤毛麟角的成功者,往往也都包含了很多的运气成分,即便格力这么成功的企业,期间也经历过很多经营上的挫折和困难,即便腾讯这种王者,当初也差点儿被小马哥100万就卖掉了,关键是还卖不出去。甚至即便华为这样的现在被我们称之为“国之脊梁”“科技脊梁”的企业,当年也差点儿被任正非75亿元卖掉了。

  我之前看过一些报道,他当时觉得发展到了瓶颈期,感觉再往后竞争不过欧美的一些同行公司了。后来如果不是对方主动放弃,以及华为内部一些年轻骨干的坚持,可能就没有今天撑起我们“科技脊梁”的华为了,所以即便是这些身在其中的最高决策者们,都无法预判太长远的企业的未来,更不用说我们一个外部的投资者,这就是我们认可这种完全正确的,买好公司长期投资的理论,但不会轻易在现实中空洞照搬的原因,因为完全没有这个能力。上帝视角很容易,但是对现实情况的判断,对未来世界的预判往往要难上千万倍,我们只能说是且行且看且判断。

  因此我个人比较看重三到五年内的中期判断。对于远期的预判,我觉得自己并不具备这个能力,甚至也认为基本上就没有人具备这种能力。就我个人的投资体系来说,选股方面如果一定要给一个量化数据,一家企业过去的成功和优势大概占比25%,中期的业绩爆发的可能性大概占比50%,远期的发展前景占剩下的25%。就是这25%到50%,再到25%的比例,因此长期关注我的投资者可以看到,我的选股往往并不着眼于好公司,但是基本都具备三到五年内业绩爆发的可能性。

  不是说一定爆发,谁都不能提前猜到一定怎么样,我们就是判断它也具备这样的可能性和潜力。至于它是不是好公司,要一步一步跟踪和判断。因为过去好不代表将来好,现在差不代表一直差。以前有一种观点很流行,就是认为买了核心资产、龙头企业就可以不用管了,就可以安稳睡觉了,一些人有这种想法,我是一直持反对观点的。投资真要这么简单的话,那人人都可以不劳而获了,就是买个龙头,扔在那不管,也不用跟踪,就等着赚钱了,如果投资这么简单,现在大家就不会有“七亏二平一赚”之类的说法了。

  从最近几年开始的第三个阶段,关于高科技新材料方面的国产替代,它仅仅是指以芯片为首的半导体行业吗?也不是的。下面我就由里及外,从芯片到材料再到终端产品的逻辑顺序,来谈一谈这个阶段涉及的国产替代的相关内容。

  芯片是我们当前重中之重,需要集中力量攻克的卡脖子内核,但是它并不是当前国产替代的唯一方向。就这个阶段的国产替代来说,围绕芯片的国产化是首选,其中包括芯片上下游产业链的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等环节,其次新材料也是国产替代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行业。新材料产业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我们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升级的基石,其中除了芯片相关的材料之外,还有OLED这些面板领域的相关材料,包括电子胶水、发光材料、传输材料等等。

  还有催化剂等化工助剂方面的材料,助剂类材料虽然自身成本在下游占比很小,但是它影响很大。未来随着相关材料和产品的国产化加速,这个领域也会随之呈现一个较大的增长潜力。

  还有就是新能源领域的一些高壁垒的材料,比如光伏、锂电池、氢能源这些能源革命领域的高附加值核心材料,这是新材料。

  最后还有终端产品视角的国产替代,比如不得不说的新能源汽车,这个领域已经成长为我国当前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这几年以比亚迪、华为、蔚小理这些造车新势力为首的国产整车厂确实是异军突起,对于我们的汽车领域不仅在国内快速实现国产替代,甚至今年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第一大汽车出口国,甚至开始反向吸引大众、福特等这些欧美传统汽车企业主动来寻求与国内厂商的投资合作。

  这与上面讲到的互联网企业反向模仿何其相似。我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成功,除了在终端产品本身的国产替代之外,也为上游软件、硬件领域的国产替代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是新能源汽车领域。

  再比如手机领域,今年上半年国内手机出货量中,国产手机已经占到了八成,甚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前五位,国产阵营占了三席。说到这里额外说两点,第一点是众所周知的华为手机原本必定是在前五之中的,虽然经历了挫折,也希望这次Mate 60的发布,能够引领华为继续王者归来。

  第二点是我去年在雪球反复说过,要谨慎那些主要依赖于为国外大客户代工的企业,在全球供应链重塑背景下的风险,随后很快就出现了歌尔股份被苹果砍单的事件,这个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这个事件其实是与国产替代相反的方向,国产替代要实现替代进口,这一类型是主要依赖于为外部提供产品、零部件的供应。虽然方向是相反的,但是它跟我们这两年来重点考虑的投资国产替代的方向的根本原因是一致的,我们看好国产替代,同时也会想到这一点,所以根本原因是一致的。

  再比如电视领域,我们以前买电视好一点的都是松下、索尼、LG这些国外产品,今年上半年国内出货量已经超过90%都是国产。再比如医疗器械领域,以迈瑞医疗为首的国内很多企业,都在持续实现自主研发替代,甚至在我们平时穿的鞋服领域,以前往往都是阿迪、耐克,但是现在安踏、李宁在国内也是呈现风靡之势,越来越被大家认可。这两家公司的股票在两年前也是随着国潮的替代实现了大幅增长。当然这更多是品牌角度的国产替代,而不是高科技领域。

  通过上面这些从芯片到材料,再到终端产品的列举,可以看到当下中国各行各业都正在上演国产的崛起和替代,伴随这个过程的推进,在国产替代这个视角下的投资,相信会有很多不错的,甚至是几何级的投资机会。

  在当前这种内外的大环境下,未来几年要找到一个成长性较高、投资回报率比较好的行业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在第三阶段国产替代的主流行业中,相信会有不少这样的机会,这是第二个部分关于国产替代会带来的投资机会。

  下面讲第三部分,关于半导体、数字经济、新材料这些重点国产替代行业的投资思考。

  这部分主要分享一些我个人对行业的不同思考,在上面讲了那么多国产替代相关的东西之后,回到投资上,我们最终肯定是想要尽可能地选中当下这个阶段国产替代的主流行业。关于这一点,我们仍然需要打开视角,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去看。首先从全球的角度来说,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本质上是智能时代的开启,随着Open AI研发的ChatGPT迎来首秀,这个事情大家应该都知道,标志着机器智能时代已经到来。智能时代的开启,会在未来几十年深刻改变世界上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可以说谁能占领高地,谁就能引领未来。这背后需要新一代的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支撑,尤其是以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量子科技这些为核心的高科技智能产业,是决胜未来产业竞争的关键。

  从国内的角度来说,除了外部因素的限制和干扰,有一个最近需要在投资当中引起重视的,就是2020年的4月,我们首次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在现在这样一个世界当中谋求我们国家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也是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的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

  对投资者来说,这种发展格局上的重大战略调整是值得重视的,对于投资方向的思考也会很有帮助。我们可以想像的是,在这个战略的支撑和推动下,加上我们的超大规模市场和完整的工业体系等优势,它会得到一个更加充分的发挥。同样我们在技术材料产品乃至消费品牌方面的国产崛起和替代,也会加速推进。尤其是在当下这个阶段的高科技智能产业,虽然我们在一些地方底层的技术,比较基础的研究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但是我们有后发优势,就是丰富的消费场景,广阔的消费市场,还有持续的用户体验迭代,以及源源不断的数据和算力、算法的积累,它会为我们引领智能时代的产业竞争,抓住智能时代产业的制高点的钥匙提供可能性。

  现在大家应该有一个共识,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外国所谓的竞争不过是要把其他国家限制在中低端、低利润的产业中,以确保它在这个利润丰厚的高端产业的领先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依靠以内循环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化战略升级,拉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进而拉动整个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供给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诉求。

  因此综合国际国内的情况来看,非常明确的一点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已经到来,这基本上是一个共识了。国内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三阶段的国产替代也已经开始加速,结合这两点去思考,努力寻找那些既能契合时代发展主题,又能克服当下成长困境的行业标的,就是我们未来几年在投资上想要重点考虑的方向。

  想要说明一点的是,要找到这些行业并不难,比如大家都能想到芯片,甚至还有一些其他的,大家都耳熟能详。大家判断这些行业是不是适合投资并不容易,即便这些行业适合投资,要在这些行业当中找到商业模式、企业文化、竞争壁垒、性价比等等各方面都得到投资的标的就更难了,因此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独立深入的思考和挖掘,并不是说懂得一个概念就可以了,更不是说跟随市场热点去跟风炒作那么简单。

  比如半导体、数字经济、新材料这三个国产替代的重点行业,大家都知道这些东西很重要,都知道是未来的方向,但不代表这个行业里面所有的标的都可以随便投,肯定不是这样的。关于刚才说的这三个行业,我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有别于市场的一些思考,不一定正确,供大家参考。

  首先说一下半导体行业,近期Mate 60的发布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一场期待已久的曙光和希望,如果芯片卡脖子的问题都解决了,我觉得我们就真的是劈开了一条荆棘之路,所以我和大家一样,都很期待“中国芯”更多的消息。但是我还是想引用《经济日报》的那句话,说轻舟已过万重山或许为时尚早。当时《经济日报》说华为的突破是肯定的,但是具体突破到什么程度大多数的人还不得而知。而且据说这款芯片是采用了中芯国际的7纳米的工艺,就算这样它与国外的先进制程还有五年左右的差距,最新的iPhone芯片已经采用了3纳米的工艺了。

  另外,芯片是典型的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它具有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大、投资周期长的特征。所以它也是自主创新最为艰难的领域,我的这个观点从来没有变过,这种卡脖子领域,特别是像芯片领域的崛起和替代肯定会成功,但是过程怎么样,这个是没有人能够预测的。而且这种相关的一些限制措施,至少在中短期内会导致直接依赖于这些技术的企业在经营上出现一定的波折。

  中国很多半导体企业的业绩也是印证了这样一点,好多的业绩都不是太好。所以我一直都不是太理解每次有这种相关限制的消息或者事件的时候,市场就开始热炒。从全球角度来看,半导体是一个具有明显周期属性的行业,它的资本开支、制程,技术创新这些方面的周期性会导致相关产品容易出现供需错配的情况,从而影响它的价格上涨和下跌,要把握这种行业的周期属性,个人认为还是很难的。因此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这个行业的投资标的并不是那么好选择,一些底层的核心环节的技术突破,肯定会振奋人心,但是也不是说有就能有的,还要一个过程。

  一些技术上的突破,再到后面形成产品、规模化量产,还有带来稳定利润的过程也还需要很长时间。所以相比之下中短期内我更愿意寻找那些不是那么核心,但又具有比较高的壁垒,突破之后又能较快形成产品甚至带来利润的企业。

  对数字经济来说有两个值得注意的节点,一个是2020年4月,国家发布了一个文件,首次把数据纳入五大生产要素,也就是跟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这四大生产要素并列起来,成为第五大设计要素,这就标志着数据正式成为一种新型的生产要素,这是第一个比较关键的节点事件。

  第二个节点事件是今年的2月27号,国家发布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推动数字技术跟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就标志着社会各行各业线下转线上的数字化转型正式拉开了帷幕。这个规划发布以后,天天关注股市的人应该都知道,今年数字经济很多股票有一轮热炒,有的还比较高。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其中很多企业也仅仅只是炒作罢了,我现在的投资风格不太会参与类似概念的炒作。

  但是这个东西是一个对我们今后社会发展影响很大的战略规划,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确实影响很大的规划,其中一定也会出现很多大牛股。关于数字经济这个领域,我自己有三点体会。

  第一点是数据为王,数据资源的价值在今天这个时代将得到空前的重视和提升,那些真正有能力掌握大量数据,或者广泛打通数据共享的企业,将会是这个行业的王者。因为有了数据,就可以充分发挥数据的后续的利用价值,为很多工作的优化改进,甚至一个行业的创新突破提供可能。

  比如现在大家都知道的百度、腾讯、华为、阿里,很多公司都在相继推出自己的人工大模型,这就需要大量的数据不断训练和优化算法,巨大的应用场景和数据资源,也是国内要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领先优势的关键。

  但是要跨行业掌握大量数据并不容易,因为数据在今天保护隐私的时代也是比较敏感的,数据的价值和安全问题不断凸显,现在不仅是各个国家之间在注重数据的共享和安全的问题,甚至各个行业、各个部门或者企业之间想要取得数据的共享都是不容易的。因此对于这几年比较热门的有一个数据银行的概念,这个我是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的。

  打通各行业数据共享,甚至拥有数据使用权这件事,企业层面几乎是做不到的,普通企业能真正拿到跨行业数据的存储权都是很难的,要想用这些数据创造自己的新业务和价值,基本上是更不可能的。现在A股有少数企业主打数据银行概念,把这种业务塑造得很高大上,但是实际上我觉得能拿到的数据还是有限的,而且即便能拿到部分数据,它也仅仅只是一个数据存储中心罢了。数据资源本身仍然是属于客户的,这一点跟现有的银行模式是类似的。

  从行业长远的规范性发展的角度来说,没有客户的授权,是不会允许存储中心擅自使用数据的,而且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存储数据的安全风险敞口会不断加大,安全问题几乎是无法规避的。万一爆发安全问题,后果和影响对我们从投资的角度来说也是很难预测的,因为现在大家都更重视安全,尤其是数据时代,所以从投资维度来讲,我更倾向于选择消费场景本身就很广,自身就拥有很大数据资源可以供自己利用的企业,这可能是更加现实的选择。

  第二点就是安全相生相伴,我个人的观点是,信息技术和网络安全永远是矛与盾之争,矛越锋利盾就越厚实,这种相生相伴永不消逝。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万物互联不可避免,线下场景转线上只会加速推进,数据资产的爆发和数据间的高频交互就是必然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数据安全问题和风险隐患会进一步凸显,数据经济的发展和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就是一对孪生兄弟,政府和企业对数据安全的重视程度肯定会持续上升,数据安全相关的软硬件供应商的投资价值就会进一步凸显。

  第三点是行业壁垒和先发优势明显,这个可能不是太好理解。在数字中国、新基建这些政策的推动下,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会持续加大对传统业务数字化的改造和投入,对相关业务的系统开发和数据的存管用方面,需求就会比较旺盛。但是我认为,这方面大多数的企业投资价值是远远不如上述的数据和安全两个领域的,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为什么这样说?除非这些企业在特定行业或者领域构筑了一个较为明显的先发优势和护城河,因为能做到这些事情的企业太多了,一家企业说我要数字化转型,我要做一个业务系统、数据处理,这种事情如果你愿意多花钱的,可以请BAT这些知名的大企业来做,可以做得更加专业。但是如果你要控制成本,请一家几十个员工的小公司,甚至我此公司自己的技术团队技术人员开发也能做出来,而且可能这种服务响应做得比那些BAT等知名企业还更好,因为它离企业更近,而且实力弱一些,服务各方面肯定更好。因此这类企业很难说它有多深的护城河。说得残忍一点,它是随时可以被替代的。

  但是有一类企业除外,就是刚才说的在特定行业或者领域构筑了比较明显的先发优势和护城河,这类企业如果能结合比较便宜的买入价格,我觉得还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投资选择。这样的企业也不少,比如我比较熟悉的广联达,我在五六年前做过一轮广联达翻倍的行情,后面它又继续涨了三四倍,只是以我一向谨慎的投资风格,后面这些收益肯定是吃不到的。

  这家企业是建筑工程数字化企业的龙头企业,深耕建筑数字化二十多年,是具有很典型的先发优势的。同时建筑行业产业链状况比较复杂,上游跟下游涉及到的投资决策、规划设计、建筑施工、销售、物业管理等等,多方参与,这个项目从开发到运营的时间周期又比较长,中间的一些施工情况又比较复杂,加上很多施工人员,对数字化的应用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建筑行业要推数字化转型,要做得符合这个行业的标准,用起来比较顺手,这个难度是很大的。这些原因结合在一起就构筑了它这个行业数字化转型比较深厚的行业壁垒,就不是其他企业,甚至BAT这种大厂能轻易介入或者替代的。

  这种先发优势和行业特性,结合起来构筑了深厚的护城河,就凸显了这家企业的投资价值。受到这两年房地产行业整体低迷和部分龙都企业经营出现困难的影响,这家企业的股价上个月底跌到了二十二块多,快要接近我的买入区间了,但是很可惜,好企业总是很难跌到一个特别好的买点。

  我为什么在它跌了这么多还会觉得它是好企业,我是不会随着股价的涨跌去判断一家企业是好还是坏的,这种观点不应该随着股价去变。我判断它是好还是坏,应该是一个比较固定的标准,所以我今天仍然敢说,在我看来它是一家好企业,即便最近两年房地产行业比较低迷,我对这家企业在建筑数字化领域的长期发展还是很看好的。

  类似这样在数字化转型中壁垒比较深厚的行业,一些企业,像广联达这样的在其中构建了长期的先发优势,这一类企业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投资方向。

  对新材料行业来说,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的先导和基石,它被称为发明之母和产业粮食,可见它的重要性,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对推动技术创新、支撑产业升级,建设制造强国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我们目前在很多高附加值的新材料领域仍然是依赖海外进口的。根据工信部前两年对一百三十多种关键材料的调研显示,我们在这些关键材料中有32%处于空白,52%依赖进口,仍然存在巨大的国产化替代的空间。

  另外一点是“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推动高端稀土功能材料、高纯稀有金属材料等高端新材料取得突破,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这两年我的投资主要就是集中在新材料领域。前两年是稀土永磁,这两年是稀贵金属,贵金属催化剂。上面谈到的这些就是原因之一,但不是全部,具体的投资标的选择还要结合行业竞争的情况,下游应用情况,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周期跟估值这些问题综合考虑。

  关于新材料领域的投资,我也是有三点考虑,跟大家分享一下。第一是要有比较广泛的下游客户跟即将爆发的大型应用场景。第二点是材料的研发要有比较深厚的技术壁垒,第三点是即将或者刚刚实现国产替代上的技术突破不久。

  以我们正在投资的国内贵金属新材料制造业的龙头企业贵研铂业为例,这也是我去年以来重点投资的方向,熟悉我的朋友也都知道。我认为这家企业基本上符合刚才说的上述三个比较重要的方面。首先在应用场景上,贵金属材料号称是整个工业体系中应用面最广的材料之一,被誉为“现代工业维他命”,而且贵研自身生产的各类产品就涵盖了三百九十多个品种,四千多种规格,而且是广泛应用在我们知道的,基本上很多行业都有,比如汽车、国防、新能源、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甚至环境保护各行各业都有。

  在大型的应用场景上,它应用于半导体的靶材,以及其他相关的各类产品,都已经取得了技术突破甚至实现了销售,这是半导体近几年国产替代比较重要的一个方向。这家企业是有这些产品和技术储备的,而且会在未来几年陆续转化成产线,并且释放生产和销量,这是半导体。

  它在光伏领域也是有产品的,应用于光伏银粉的销售,在今年半年报当中实现了同比560%的大幅增长,目前主要依赖进口的HJT太阳能用的低温银浆。当时也是雪球一个朋友评论里面提醒我,我后来看了一下,它6月份刚刚申请了专利,我后来在网上其他的地方也看到了它分享的相关技术的文章。它用于制氢和氢燃料电池领域的相关研发项目也在加快推进。我们在今年的半年报分析里面说到,我粗略看了一下,它光是在氢燃料催化剂这一块的研发项目就有四五项之多,获得的政府补助有一千万左右。力度还是比较大的。这些都是正在或者未来会爆发的大型应用场景。

  我为什么要如此强调下游的广泛应用呢?因为下游的广泛应用,决定了这家企业市值和利润的天花板。而且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有效地平滑经营风险,就是东边不亮西边亮。就以贵研铂业这家企业为例,今年半年报已出来,很多公司的业绩都不太好,有很多甚至是下滑的。出半年报之前我对它的业绩没有那么担心,但是也觉得它可能好不了,因为下游太广,它的业绩跟宏观环境息息相关,这是我对它今年半年报唯一担忧的点。之前雪球上有人问过,我也是这样回复的。

  但是最终半年报出来以后,它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依靠广泛的应用面和在很多新技术、新产品上的不断突破,在二季度逆宏观的实现了一个比较好的业绩增长,超出了我的预期。

  另外我还想了一件事情,去年我刚刚介入贵研的时候,当时有一位浙江的朋友打电话咨询我对贵研此公司的相关看法,他主要就是担心燃油汽车逐渐被新能源汽车替代,贵研的汽车尾气催化剂这个产品会失去销路,业绩可能就不行了。我当时的观点是,燃油汽车在中短期内,至少是五年之内甚至十年之内是不会被完全替代的。

  现在国内这两年的新能源汽车确实走得比较远,比较快,发展得比较好,但是国内到目前为止每年汽车生产和销售,还是燃油车比新能源汽车多,而不是说大多数是新能源,或者全部是新能源,不是这样的,目前产销量还是燃油汽车占大头,只是新能源这几年增长很快。所以我觉得这种观念是没有错的,但是中短期来说过于武断。

  第一点是燃油车不会一两年就没了,第二点是贵研这家公司的下游面很广,有400种左右的品种,4000种左右的规格,下游面很广的。它会有很多新的产品推动新的增长,比如雪球专栏提供了很多次的柴油尾气的催化剂,还有半导体、光伏,而且就算拿汽车尾气催化剂来说,燃油车的销量虽然在被新能源汽车蚕食,但是一方面贵研可以通过持续的国产替代做出这个产品,性能不比国外的差,性价比体现的比国外的好,虽然燃油车的销量在被新能源车蚕食,但是我在尾气催化剂的领域可以通过持续的国产替代,拿到原本属于国外企业的一些市场份额,单单这一点也可以推动它,不一定在在尾气催化剂的销售就一定会下降。

  另一方面,贵研去年成功地打入了比亚迪混动汽车催化剂供应市场,单单是在汽车尾气催化剂领域,这家公司也通过技术突破打开了一个新的市场,更不用说在其他的领域,其实它现在有很多的技术突破,而且后面还有不断的技术突破,所以对这个问题我一直不担心。

  在技术壁垒上,这家公司背靠贵金属研究所,贵金属研究所在国内有八十多年的技术积累,在国内绝对是首屈一指,在国际上都是比较靠前的行业的研究所,它本身在业内就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所以贵研依靠贵研所,本身在业内催化剂行业就属于国内领先地位。

  目前通过我的观察,发现它还在不断拓展跟中科院、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甚至中国地质大学,很多机构的产学研的项目攻关、项目合作,这些也会推动它的技术底蕴和壁垒持续提升,这是一个点。

  说到第三个点技术突破,最近几年它在很多新材料的开发上都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而且目前我在专栏一里面写到,后面还有少数新增的,我没有更新进去,目前这家公司也已经布局和正在推进一大批的基于自身科研成果转化出来的产业化项目,持续地推进相关材料的产业化的国产替代的步伐。

  昨天晚上还出了一个最新的消息,就是它的四项科研成果完成成果评价,中国有色协会对它的评价还比较高,其中四项里面有一项是芯片领域用的高纯晶、高纯铂的材料设备的一种关键技术,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半导体。另外一个它是柴油的尾气催化剂方面的关键技术,这是它四项成果里面的两项,当时评审认为项目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也建议加快成果推广应用。

  还不单单是它在这一块的成果,它这两年的成果大家可以去查一查,还是蛮多突破的,所以我觉得它有这种底蕴和实力。上述这些就是我们选择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从我比较关注的这三点来看,我觉得它基本上是符合的。

  今天的内容就讲这么多,刚才那位询问下一轮主线的球友引起了我最近的一点思考,想跟大家聊一点,我们都想要抓到国产替代第一阶段的格力电器、第二阶段腾讯这样的主流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一起实现数百倍的收益。

  基于当下智能时代的到来和国产替代的加速,引爆未来主线的会是什么?这个我在一开始就讲了,谁都不能预判,我自己的一点思考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想它可能是一个智能终端产品,比如未来服务我们每个人的家用机器人,可能每一家都会有一个。也有可能是一个智能操作系统,比如为我们每个人将来实现手机、电脑、汽车甚至家里的电器产品的万物互联的操作系统。第三点它也可能是一个风靡全球的智能应用,比如我们的抖音,在未来可能会出现一个比ChatGPT更加强大的智能的私人秘书,我觉得这种不是没有可能的,也许未来有这样一个产品,它完全可以充当我们的私人秘书的角色。这种智能产品如果做得好,应该会非常流行。

  但是不论是智能终端,还是操作系统还是智能应用程序,能形成这种效应的应该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现在屏幕上给大家看的,能形成这种规模这种效应的,一定是一个全民性的智能产品。什么叫全民性的产品?这个产品一定不会那么高冷,像我们想的那么遥不可及,恰恰相反,它一定会是出现在我们身边的,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这样一个产品。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心去留意、感受和把握这种机会。

  以我注重中长期、中期成长和偏冷门的投资风格,我觉得我应该没有能力,尤其是在早期发掘和把握这样的机会。而且这种机会本身绝大多数都是可遇不可强求,我还是会倾向于接受自己的平庸、坚持自己的风格,依然按照目前这种注重远期空间、中期成长,当下估值的路径走下去,也建议大家任何时候都不要被概念或者热点迷惑了心智。

  毕竟对于投资来说,再高大上的概念,最后都要落到地上,要落到企业的真实成长和利润上来,否则它就是赌博,而不是投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深入推动能源革命 全面建设能源强国
下一篇:守护居民乘梯安全“办实一件件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