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升级 第二届可持续能源发展国际会议举办
来源:智慧医疗    发布时间:2024-03-16 23:06:59

  12月16日,以“零碳科技、创新未来”为主题的2023第二届可持续能源发展国际会议在北京开幕。此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能源行业代表、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一同探讨可持续能源发展的前景和挑战。

  会议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北京能源与环境学会共同主办,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北京市昌平区政府、北京未来科学城管委会支持,力图搭建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北京市昌平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党组书记、区长支现伟,中国工程院能源矿业学部主任周守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沈洁,中国能源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北京能源与环境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布兴出席会议并致辞。

  沈洁在致辞中表示,作为民间科技交流的主力军,北京市科协愿作为开放合作的纽带,秉持科技向善的理念,在可持续能源发展领域搭建更多合作交流平台,推动科学技术创新支撑引领能源行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支现伟在致辞中表示,昌平区始终致力于推动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组织相关研究和实践。他希望能够通过本次会议,能够逐步推动各方在可持续能源发展领域的合作和交流,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周守为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工程院始终致力于推动能源矿业领域的科学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他希望能够通过本次会议,能够进一步促进各方在能源矿业领域的合作和交流,一同推动该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武强在致辞中强调了青年人才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并介绍了 “能源与环境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特色人才项目相关情况。目前该项目涵盖了先进储能技术、高效太阳能利用技术、节能与能效提升技术、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等七个重点热点领域,各领域都有院士和行业专家参与教学,已培养了160余位青年科技工作人员,为推进我国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

  韩布兴在致辞中表示,北京能源与环境学会在北京市科协的全力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促进了北京地区能源环境事业的交流发展。他强调,随着科学技术创新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引导,零碳科技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有助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他呼吁社会共同努力实现零碳科技和创新未来的目标,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会议由北京能源与环境学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智主持。他表示,本次会议汇聚了全国及海外的专家学者及企业家,共同探讨可持续能源发展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挑战,为推动该领域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陈清泉,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加拿大安大略理工大学教授Igor Pioro,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终身正教授李献国,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副校长 Sid Becker四位国际有影响力的专家发来的视频贺词。

  为搭建全球能源学科领域的高质量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全球能源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与互动,共享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拓宽学术研究思路,促进产学研合作,会议邀请杜祥琬、陈清泉、张来斌、侯立安、孙琦、王志章、王顺利、朱维耀、闵永刚、赵丹等十余位能源领域的院士分享主题报告,为与会者提供前沿洞见。

  杜祥琬以“能源安全与能源转型”为题作报告。他指出,当前全球能源环境面临着深刻转变,能源安全事件频发,风险更趋复杂难料。因此,需要加强能源转型,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以确保能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他强调,氢气、CCUS等关键技术是支撑能源转型的关键。

  韩布兴围绕“绿色化学与碳中和”作报告。他介绍了绿色化学的概念和重要性,并指出通过绿色化学的方法可以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他强调,要加强绿色化学的研究和应用,推动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张来斌的报告题目为“双碳目标下油气行业与清洁能源融合发展思考”。他指出,油气行业是全球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面临着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他认为,油气行业需要与清洁能源融合发展,以实现双碳目标,并提出了油气行业与清洁能源融合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侯立安围绕“双碳视阈下降碳减污技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作报告。他强调了技术创新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重要性,介绍了当前降碳减污领域的一些技术创新。他认为,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并推动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会期还设立了“航空碳中和”“基于多能源的低碳技术与装备创新”“光/电响应材料与化学”等11个平行论坛,与会专家为大会带来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分享。

  来自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等400余人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的召开,为可持续能源发展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机会,也为推动该领域的进步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会议同期召开了2023能源与环境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座谈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沈洁,中国能源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北京能源与环境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布兴等出席并与青年科技工作者面对面交流。会上,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踊跃发言,围绕青年人才资助计划、科技成果转化、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等方面提出了青年人才的发展需求。

  会议同期举办了圆桌对话,探讨双碳战略下零碳技术路径及关键核心技术。各位专家学者分享了各自领域的经验和见解,为推动全球可持续能源发展提供了有益的交流和合作机会。(宋雅娟)

  今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个新提法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实融合指明了新路径。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要通过新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带来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挥出乘数效应。

  各地区各部门压实责任,稳面积、提单产、强管理,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夯实基础。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技术集成,重点推广密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措施,让单产能够大面积提升。

  一辆49吨柴油重型卡车排放的二氧化碳相当于约40辆小轿车的排放量。与49吨柴油重卡相比,若把燃料换为液态的氢燃料电池,则每辆液氢重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140吨,有望实现长途重载车辆的零排放。

  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根据初步测算,2023年,家电服务业总体规模近万亿元,活跃法人单位数约10万家,服务收入及盈利增长已超过制造和销售行业。

  记者14日获悉,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单位的科研人员,通过研究三层石墨烯的菱形堆垛结构发现,在菱形堆垛三层石墨烯中,电子和红外声子之间具有强相互作用,这有望应用于光电调制器和光电芯片等领域。据悉,这项研究为理解菱形堆垛的三层石墨烯中的超导和铁磁等物理效应提供了新的视角。

  杨振清告诉记者,大多数主流社交平台和内容发布平台都有一系列规则和政策来限制伪科普内容的传播。北京科学中心副研究馆员孙小莉表示:“对于有意、无意传播的伪科普内容,平台应有相应的监管、处理方式,全力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高质量发展是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幸福的发展,是解决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

  要加强医疗监督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定期会商工作机制、建立联合监督执法要情工作清单、推进问题线索跨部门联合处置,同时要建立重大案件督办机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以及建立健全监督执法结果协同运用机制。

  在山东省惠民县桑落墅镇一处“百姓健身屋”,群众在锻炼身体。利伯曼说,如今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再有太多活动,但保存能量的进化本能仍然存在,因此不想体育锻炼“是完全正常和自然的”。

  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迭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并对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有一段时期,维生素D被说得像是一种“灵丹妙药”。一个世纪前,人们开始用维生素D来治疗佝偻病。佝偻病是一种儿童疾病,会导致骨骼脆弱和变形。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科学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创新,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3月13日,由中国人形机器人百人会主办的人形机器人大赛暨未来产业揭榜挂帅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开赛。

  12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称,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在广东珠海深水装备制造基地建造完工。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水平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人工智能可落地场景非常多,从挖掘客户痛点需求,到提供完整端到端的技术、产品、平台方案,需要比较长的周期。未来,我们将持续努力,让人工智能助力美好生活。

  未来,我们计划在天津建立一个气象中心,用我们自己的数据,为全世界用户更好的提供定制化气象服务。

  生态振兴是乡村“五大振兴”之一,是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重要结合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

  前不久,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作为科普场馆类入选2023年“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健康、养老等民生科学技术研发应用”“制定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