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来自清华学生的上海智慧医疗现状调查

来源:资质荣誉    发布时间:2023-12-03 23:37:21 点击:1次

  2015年暑假,清华大学的七位在读本科生进行了一次有意思的社会实践,他们把考察目标指向时下火热的“智慧医疗”。

  通过对上海的二三级医院、社区医院、医疗科技公司的实地考察,与各有关人员进行座谈采访和发放问卷,最终,该实践支队提交了一份《关于上海智慧医疗的现状调研及中国智慧医疗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分析报告》(下称《报告》)。

  《报告》认为,目前智慧医疗在上海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法律和法规、政策、医疗规范暂不完善以及医疗+IT型人才匮乏等因素,使得智慧医疗通向进一步、深层次的发展受到制约。与此伴存的一个事实是,医疗相关各方面的工作者和普通居民都对智慧医疗持肯定态度,这说明智慧医疗在中国的发展前途光明。

  该支队对“智慧医疗”这个概念在上海的普及度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有8.5%的调查对象对智慧医疗“很熟悉”。由此可见,智慧医疗的知晓率并不高。

  他们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300份,有效问卷294份,有效率98%。在调查的目标人群中,年龄分布大多集中在18~30岁,文化程度大多为本科,职业大多数为学生和白领,收入绝大多数为中等水平。

  调查对象在给出的地理位置、医保定点医院、专科医院、公/私立医院、医疗成本、挂号、候诊时间、卫生环境、医疗设施等选项中进行了权重选择,经整理发现,民众普遍较为关心的前三项是医疗设施(15.34%)、卫生环境(14.59%)、挂号候诊时间(12.34%)。

  调查显示,调查对象中只有8.5%选择对“智慧医疗”概念“很熟悉”,剩下的样本基本均匀分布在“了解(偶尔尝试)”“了解(未尝试过)”和“完全不了解”这三块。《报告》称,说明智慧医疗的推广范围还不是很大,只有小部分人群对其略有涉猎。

  在选择“了解”的人群中,最常使用“智慧医疗”的形式排名前三的是:网上挂号、手机app、网上付款。这三项也是大多数医院目前正在推广的三个项目,“这说明医院在这方面的推广还是卓有成效的”。

  调查还显示,有超过七成的民众听说过健康方面的APP,而听说过医疗APP的则占大多数,而大部分民众不使用移动APP的原因是“没用APP的必要”。

  另外,有超过九成的民众认为智慧医疗会带来便利,同时有超过九成的民众觉得应推行智慧医疗。

  一、目前上海民众对于医疗的需求大多数表现在硬件需求和时间成本的节省上,而目前智慧医疗的技术主要使用在在医院服务流程优化方面,这虽能有效解决时间成本高的问题,但仍没有办法解决硬件之需。医疗设施的智能化、电子化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民众的预期。

  二、民众对“智慧医疗”这一新兴名词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但已有较多的年轻花钱的人可以熟练使用健康管理方面的APP,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相信随时间的推移,智慧医疗在民众中的普及程度将会慢慢的高。

  《报告》坦言,由于样本容量较小,与真实情况有几率存在一定的偏差,“考虑到18~30岁的人群活跃于网络上,并且学生和白领更愿意体验和尝试新兴科技,所以智慧医疗的实际普及率可能会偏高。”《报告》同时也认为,此次实地深入调研所得到的结果数据是极具分析价值的。

  该支队走访了两家公立三甲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东院)、一家社区医院(上海市浦东新区花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家民营二级医院(上海禾新医院)、一家医疗管理咨询公司(联新医疗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一家医疗科技公司(上海罗根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市卫计委办公室(信息部)。

  首先是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在医改的持续推进过程中,政府明显有推广智慧医疗的意向,但由于医患关系紧张、医院方面不接受等原因迟迟不能开展。建议政府能提出让医院、患者双方都能接受的政策。

  其次是没有革命性的技术突破。这样就无法推进智慧医疗迈上新的台阶。国内缺少相关方面的技术性人才,建议多学习国外的领先技术,多尝试自主创新。

  第三是受众的局限性。国内顶尖医疗技术的受众主要是一线城市大型三甲医院的患者,而真正需要优质医疗资源的社区医院甚至偏远地区的诊所却无法拥有这些先进的医疗手段。建议国家出台有关政策,让大小医院合作,构建医疗网络互通平台,从而有效缩小大小型医院之间的差距。

  第四,医生医疗水平相差大。当今国内,医疗水平高的医生都选择在大医院就职,而基层医院的医生专业水平则相比来说较低,由此造成极大的医疗水平差距。建议由医疗管理公司管理医生资源,调度医生就职。或者大型医院与多家基层医院捆绑,定期实行医生下基层的帮扶交流。

  《报告》还认为,目前中国智慧医疗的真正意义隐藏在“医院信息层层板结”“网络化、数字化普及年龄段狭窄”“互联网+医疗型混合人才稀缺”这“三座大山”之后。

  医院内部科室之间、医院与医院之间、医院与第三方之间如果没办法做到信息共享,以信息交流为基础的物联网技术便是空壳。一旦医疗信息标准化建立,医院信息断裂层被打通,病例资料可以交流,那么分级诊疗、远程诊疗、线上诊疗才有可行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才可以获得缓解,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通过智慧医疗触及“看病难”的问题核心。

  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普及到中老年龄层段只是时间问题。与健康监控、慢性病管理相关的移动医疗APP、健康APP如果在“银发市场”上迎来春天,那么中国“点餐式”配药“养老病床”等问题就可能缓解。一旦数字化、信息化医疗普及到大众各年龄层次段,手机APP、可穿戴设备等的接受率、利用率提高,中国医疗活动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就可能通过电子健康档案的基础平台得以改变,看病信任度、满意度也可能因为医疗信息的普及与明确而得到提高。

  “互联网+医疗”混合型人才稀缺的直接结果是,目前中国智慧医疗的发展仍集中在医疗行业的外围,如就诊流程的优化、线上支付等。以问诊、治疗、手术等为主的医疗活动的核心层面,以医护人员、第三方等为核心的医院管理、服务系统等仍未起步。机器人手术、大数据诊断等在中国目前几乎无人敢做、无人能做;医院管理、运营模式同样改变较缓。如果医疗人才与IT人才、管理人才成功互通,以“π型人才”为桥梁能轻松实现的可能是中国医疗行业跨时代的改变,可能是医疗服务的重整与利益的再分配。这种来自智慧医疗的前瞻意义虽然尚不明确,但无疑是值得肯定与探索的。

  《报告》还称,“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孕育智慧医疗,如果制度、法律足够规范,如果政府、医院、第三方、大众做好迎接‘阵痛时期’的准备,智慧医疗的‘意义时代’可能是革命性的。”

  在《报告》的结论部分对此次调查进行了总结:目前智慧医疗在上海有一定发展,但是由于法律和法规、政策、医疗规范不完善以及医疗+IT型人才的匮乏,智慧医疗进一步、深层次的发展被制约;此外,医疗相关各方面的工作者和普通居民都对智慧医疗持肯定和推行态度,可见智慧医疗在中国的发展前途光明。

  《报告》进一步说明,就上海各级医院的智慧化发展状况而言,目前医院信息系统已经普及到一、二、三各级医院。大部分三甲医院在线上预约、线上挂号、第三方(如微信、支付宝)支付、线上自助获取报告等就诊流程优化方面的发展已经比较完善。目前制约智慧医院发展的主要瓶颈在于医学信息规范化、标准化、一体化未建立,医院各科室之间、医院与医院之间的信息无法共享交流。

  在医疗行业第三方机构的层面上,对于通过智慧医疗的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管理医院财务、管理院内医护人员有没有优势的问题,医疗管理公司表示肯定与期待。医疗科技公司目前在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应用(如数字化手术室、医学影像传输系统)发展良好,主要局限在于不同公司设备、软件的不兼容问题和相关人才较少上。

  上海市卫计委表示,目前与智慧医疗相关的政策与法律并未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的设想,未来会与智慧医疗紧密相关,所以对于智慧医疗,政府会保持积极探索的态度。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大二学生钟月漾是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支队长,健康界对其进行了采访。

  钟月漾介绍,之所以选择“智慧医疗”作为调研主题,是因为“觉得智慧医疗挺有意思”,而且“智慧城市概念比较火,学校鼓励做与这个概念相关的社会实践”。

  收集资料、联系受访机构等,在走访之前,支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钟月漾在2015年7月甚至抵达上海进行预调研,为后来考察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但是,实践的过程仍是艰辛的。他们曾遇到被保安驱赶、被质疑和否定等各种窘境。当然,收获的东西显然更多。“这是直面社会的一次接触体验,中间的过程和所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很有意义的。”钟月漾说。

  据钟月漾介绍,此次实践也有一些遗憾。该支队本来计划多走访几家不一样的医院以及医疗管理公司,但由于时间和经费有限,最终没有成行。

  对于今后是否还会持续关注智慧医疗领域,钟月漾说:“可能会吧,个人对这个主题还是很感兴趣的。”她说,如果别的同学也有同样的意向,往后的寒暑假可以一直把这个主题做下去,今年在上海,下次可以去其他省市,或者去农村下基层,“多角度、多维度地把社会实践的调研课题做大”。

上一篇:浙江富阳“智慧医疗”:“先看病、后付费”考验社会诚信
下一篇:智能医疗装备助力“十四五”智慧医疗发展有哪些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