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中国能源安全问题文献综述

来源:资质荣誉    发布时间:2023-12-15 16:34:42 点击:1次

  汤晓的《中国石油运输的新“路线图”——浅议中国石油运输线路的多元化问题》一文,通过比较石油供应的多元化和石油运输路线的多元化,提出我国石油运输路线多元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实现途径,即在各种现有和未来的区域合作框架下开辟中亚里海、俄罗斯、缅甸、巴基斯坦等国通往我国的石油管线及开通克拉运河等方案。

  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能源消费大国,却一直游离于世界能源价格定价体系的外围,受制于人,受到许多不公正的待遇,没有定价权,与我国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

  于艳、马宪国的《国际石油价格风险对上海石油供应安全的影响》一文,通过对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化的历史资料分析,建立了油价波动分析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价格波动幅度对上海石油供应安全的影响。

  李靖宇、赵伟的《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区域经贸合作的地理学论证》(《世界地理研究》2007年01期)一文,第一个问题是从区域合作的层面论述区域能源合作,其中论述的重点就是中亚里海油气田的开发,即里海地区也成为中国石油供应渠道的多元化的选择之一。

  竹效民的《浅析新疆向西开放与我国油气能源战略安全》(《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7年03期)一文,指出我国以往的石油进口渠道、运输线路和方式单一,直接影响到我国的能源战略安全。我国的油气能源安全问题表现在:一是我国的油气资源比较贫乏,与日渐增长的石油加工能力和消费形成矛盾;二是石油供应来源方面有一定的问题;三是在石油运输通道安全上有一定的问题;四是我国石油储备方面有一定的问题;五是我国计划开辟的东北亚石油供应运输方案遇到严重干扰;六是我国海外油气资源开发合作处于弱势。加大新疆向西开放力度,建立我国油气能源进口新渠道,对于维护我国油气资源战略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张跃婷的《石油价格与中国的经济安全》一文,在回顾国际石油价格变革的基础上,分析了石油价格变革的原因,并指出石油价格的上涨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张茉楠的《石油价格危机背后的定价迷局》一文,从货币金融的角度深入分析了石油价格危机的真相。揭露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的最大受益者是“石油——美元”回流机制的制定者,而非石油的供给者。并指出我国在有“中国需求”而没有“中国价格”的严峻形势下,石油安全面临强大的价格冲击及建立石油交易的“中国市场行情报价”的必要性。

  王家枢的《石油与国家安全》(地震出版社,2002年版)一书,侧重于回顾有关石油的国际政治经济历史,讨论了世界100多年以来,有关石油的经济、政治、外交、战争和石油战略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探讨了世界和中国石油供应安全的对策以及替代能源和新能源的发展前景。

  叶护平、高练、卢武强等的《非洲石油生产与贸易的地理特征》(《世界地理研究》2007年03期)一文,论述了非洲石油生产与贸易在世界中的地位、中国与非洲的石油贸易发展形态趋势及面临的问题、中国今后如何加强与非洲的石油贸易进而巩固非洲石油供应的稳定性等。

  刘明的《美国、日本和欧盟的石油政策和能源战略》(刘明,《中国能源》,2001年第8期)同样也认为美国、日本和欧盟都毫无例外的把能源安全视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中之重。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的能源安全战略的基本内容和手段总结起来有:保证石油供应稳定,建立战略石油储备,进口石油来源多元化,强化石油消费管理,开发新能源和再次生产的能源以及环境保护。保证石油供应是石油安全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此,欧盟制定了包括建立石油应急储备、控制需求量开始上涨、管理石油供应等方案。美国实行鼓励国内石油勘探开发的战略,以政策手段鼓励加强国内原油生产和炼油能力,增加石油产品供应。日本通过参与国际石油勘探开发,获取产油国的份额原油储备,增加国内石油供应保证等。我国可借鉴这些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加大我国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

  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以及近30年的持续增长,中国的能源需求飞速增加,能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慢慢的变成了影响我们国家的经济安全与经济发展的主要的因素之一。而且,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国的能源安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它也是一个政治和军事问题;它不仅与国内供求矛盾及其对外依存度相联系,还与该国对世界资源丰富地区的外交军事影响和控制力相联系。因此,如何有效保障能源安全进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慢慢的变成了重要而现实的议题。

  徐小杰在《新世纪的油气与地理政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中,对中国21世纪油气资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做了详细的论述。该书将世界油气供应与需求的地带划分为两块:“石油心脏地带”和“需求月形地带”,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描述了冷战后各国围绕石油展开的一场地理政治学竞赛的基本格局,反映了未来全球油气发展的大趋势。并提出了在冷战后新的能源形势下,如何获得交叉投资、地区能源连接、战略机遇和战略联盟等问题。

  《中国与里海石油》(许世国,《国际石油经济》,2002年第10期)一文认为,中哈输油管线将使伊朗、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俄罗斯、甚至乌兹别克斯坦的原油都能进入中国,对中国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保证能源安全将发挥重要作用。

  李靖宇、赵伟的《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区域经贸合作的地理学论证》(《世界地理研究》2007年01期)一文中,在论述能源的区域合作问题时也指出,中哈石油管道对欧亚经贸合作及对中国能源安全的意义。

  总之我国必须在新的时期内一方面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解决我国能源安全的结构性危机另一方面要制定科学的石油安全发展的策略加强与邻国非洲拉美等地区的经贸合作尤其是石油贸易更多地开拓石油进口渠道和石油运输路线热情参加国际石油价格的制定完善相应的石油法规等来确保我国的石油安全进而保障我国的经济安全

  不少学者意识到中国的石油运输通道存在安全风险隐患。惠庆春的《国际能源新格局与中国能源安全》(《理论前沿》2006年12期)指出,我国通过海运方式进口石油路线比较单一,高度依赖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85%左右进口的石油都要途经马六甲海峡。而马六甲海峡是极具战略地位的海上咽喉要道之一,如果马六甲海峡被某些大的海权国家所控制,中国的石油进口就会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我国必须开辟新的石油运输路线和选择更多运输方式。

  能源安全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它涉及到能源的供应、运输、储备、价格等方面。近年来,我国一些经济学家或经济地理学家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层面对石油安全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论证。

  我国的石油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已探明的可采资源大都集中在西北地区以及海上大陆架附近,而东北及东部(如大庆、胜利油田等)大都是开采已达30年的老油田,年产量大幅度递减。东部沿海地区及南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能源需求量较大,不得不通过铁路及管道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输送。这种产销不均衡性,使我们的能源安全系数存在变量,中央提出:“稳定东部,开发西部;东部挖潜,西部发展;海洋开拓,陆海并进”的方针;同时还提出:“立足国内,瞄准世界,走出国门,实现能源来源格局多元化。”

  总之,我国必须在新的时期内,一方面,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解决我国能源安全的结构性危机;另一方面,要制定科学的石油安全发展的策略,加强与邻国、非洲、拉美等地区的经贸合作尤其是石油贸易,更多地开拓石油进口渠道和石油运输路线,热情参加国际石油价格的制定,完善相应的石油法规等,来确保我国的石油安全,进而保障我国的经济安全。

  建立完善的石油储备,也是确保国家石油安全尤其是应对因战争等因素影响石油进口的途径之一。而中国目前的石油储备还处于生产性储备阶段,常规储备量不到美国、日本等国家储备量的二十分之一,低储备量极度影响我国的石油安全及经济安全。

  刘磊在《国际与国内原油价格问题研究》一文提出,可根据我们国家真实的情况利用12年时间,我国分三个阶段建设石油储备基地及每个阶段要达到的目标,进而确保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当前,石油安全已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我国自1993年开始由原来的石油出口国变成石油进口国,而且,进口量逐年大幅度增加。2008年我国消费石油接近4亿吨(为3.8亿多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我们自己的石油产量不到2亿吨(1.89亿吨),不足部分要依靠进口(接近2亿吨,1.95亿吨)。也就是说中国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已超过50%,即一多半要靠进口。

  《跨世纪中俄资源合作》(宋魁主编,哈尔滨出版社,1999年版)一书运用大量第一手资料,从经济转轨和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角度,重点对俄罗斯能源工业进行了全方位、系统性研究;并从中国石油化工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对中俄能源合作的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策提出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同时提出了建立东北亚能源共同体方案。

  《中俄油气合作现状、前景和影响》(夏义善,《国际问题研究》2000年第6期)一文指出中俄油气合作不仅有利于中俄两国,而且也惠及所有输入油气的国家和参与合作的外国公司。不仅会促进东北亚地区的繁荣,而且更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上一篇:关于召开“中国煤制氢与氢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 的预通知暨征文通知
下一篇:2023年中国智慧医疗行业市场规模及行业发展前途预测分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