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印度洋海上安全研讨文献概要(二)

来源:资质荣誉    发布时间:2024-03-28 12:06:56 点击:1次

  印度洋区域既具同质性又赋有异质性的天然地理特性,以及既分裂、隔膜而又彼此联络和依存的前史特征,关于当今印度洋海上安全态势的演化起着一种或促进或阻止的深层次的基础性效果。

  印度洋向来被界定为坐落非洲、亚洲、澳大利亚之间的水域。但其南界迄今仍有争辩,世界水文安排(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Organization, IHO)2000年确认其为南纬60°。在上述规模内,印度洋水域面积为 68 556 000 平方公里,不及太平洋一半,比大西洋约小 10.7%。[1]

  而作为一个以大洋为中心的区域,印度洋区域包含印度洋自身和悉数分支水域(波斯湾、红海、安达曼海和马六甲海峡等)、38 个沿岸国家(包含28个环印度洋国家以及10个红海、波斯湾沿岸国家)和13个入海通道指向印度洋的内陆国。[2]

  南非、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科摩罗、坦桑尼亚、塞舌尔、肯尼亚、索马里、吉布提、厄立特里亚、苏丹、埃及

  莱索托、斯威士兰、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布隆迪、卢旺达、乌干达、埃塞俄比亚

  印度洋是世界前史上最为“陈旧”的海洋,人类已在其间活动达5000年以上。印度和印度洋区域民众及文明研讨最超卓的前史学家之一、澳大利亚人麦克弗森(Kenneth McPherson)教授1993年创作《印度洋:一部民众与海洋的前史》(The Indian Ocean: A History of People and the Sea)追溯了印度洋从史前时期直至今世的前史,提醒了印度洋关于沿岸民众的一种深远的影响:渔民、水手、商人飞行于其上,将亚非欧各个陈旧的文明联结成一张杂乱的联系网;它还作为宗教、文明和技术沟通的“干道”(highway),让该区域获得了一个大致齐备的(self-contained)世界之特性。[3]

  印度和印度洋区域民众及文明研讨最超卓前史学家之一的麦克弗森(1944-2010)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荣誉退休教授皮尔逊(Michael Pearson)2003年《印度洋》(The Indian Ocean)一书同样是印度洋通史方面的威望白发苍颜。该书首要讨论了印度洋的深层结构即在地势、季风、洋流和鸿沟等方面的天然特性及人类与海洋的基本联系,然后转向其在前年代、时期、欧洲殖民前期直至现代欧洲人操纵时期的前史,从交易、水兵力气、出行和科学探求等诸多方面讨论印度洋关于陆地的影响。这片既衔接而又分隔着各国的大洋,经过产品、人类、观念和宗教的活动与沟通,刻画了各国的文明与意识形态。[4]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前史学教授科尼(Milo Kearney)2004年《世界前史上的印度洋》(The Indian Ocean in World History)一书指出,关于印度洋交易的明显参加,在前史上一直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许区域在全球的重要性及领导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针。该书讨论了古往今来相继盛行于印度洋的五种不同的世界交易形式、形式改变的原因以及其奉献与成果:印度洋沿岸或其附近海域上陆地民众关于交易的操纵(公元前6世纪曾经);地中海区域的欧洲人从西面与我国人从东面闯入印度洋的第一个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6世纪);阿拉伯人影响的黄金时期(7-11世纪);我国人和地中海欧洲人对印度洋交易影响复兴的时期(12-15世纪);北大西洋各国关于印度洋及其交易日益加强操纵的时期(16-20世纪)。[5]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前史学教授艾尔珀斯(Edward A. Alpers )的同名白发苍颜(The Indian Ocean in World History)交融来自人类学、艺术史、种族音乐学和地理学的洞察力,运用前史学的研讨办法,探求了与环印度洋区域绵长的文明沟通有关的各种杂乱的问题,包含几个严重的散居者集体(diasporas)及其所导致的文明沟通、交易与出产、区域及欧洲强国的政治与帝国缔造、印度教释教基督教尤其是教等宗教及宗教昄依所扮演的人物等。其广大的视界乃至延伸至印度洋世界与美洲的联络。在该书关于20世纪和21世纪的部分,艾尔珀斯还对一战后殖民疆域鸿沟的新格局和关于石油贮藏的寻求等问题进行了探求。[6]

  英国闻名记者、前史学家、作家霍尔(Richard Seymour Hall)1996年史诗性白发苍颜《季风帝国:印度洋及其入侵者的前史》(Empires of the Monsoon: A History of the Indian Ocean and Its Invaders)包含欧洲人到来之前的印度洋区域、欧洲列强抢夺与降服、英国将其变成“内湖”这三个时期,关于印度洋及其传统交易被欧洲殖民实力所炸毁的前史进行了全景式的研讨与描绘。[7]

  哈佛大学南亚及印度洋史教授、印度裔政治家鲍斯(Sugata Bose)2006年《一百道地平线:全球性帝国年代的印度洋》(A Hundred Horizons: The Indian Ocean In The Age Of Global Empire)一书,超卓地诠释了英印殖民顶峰时期印度洋区域的文明构成与前史发展过程。在1850年至1950年的欧洲帝国主义及反殖民主义期间,印度洋区域虽然有着林林总总的民众、产品和观念,存在着地理上的杂乱性和文明上的多样性,但鲍斯从这些错综杂乱的社会与经济网络中,发现该区域民众之间有着彼此依存的联系,具有一种“一起的、前史的命运”和“一种有机的一致”。前史学家大多信任欧洲殖民者19世纪初强行施加的政治与经济上的操纵使得印度洋其时丧失了一致性,但鲍斯令人信服地指出,即使其各个组成部分培养出了各种国家主义方针,但印度洋这一系统依然具有一起的认同。[8]

  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世界研讨学院Emrys Chew《卧虎藏龙:前史视角下的印度洋与海上均势》(2007年)一文经过点评区域表里的博弈者以及印度洋舞台上各种权利(硬实力与软实力,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陆地与海洋)的相对重要性,提醒了印度洋海上均势的各种前史性本源以及处于改变之中的各种驱动力,讨论了这些联系到该区域未来的改变中的均势的长时间影响,尤其是其在中印一起兴起的布景之下的影响。[9]

  关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暗斗期间在印度洋区域剧烈的抢夺和对立史的相关研讨成果,东北师范大学常贝贝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暗斗与美国的印度洋政策研讨总述》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理。[10]

  (原文曾发表于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区域研讨中心主办的《印度洋经济体研讨》2016年第2期,全文共4.4万余字。本文大体上依据该文的第二部分,一起依据最新材料做了简略弥补和更新。)

  [1]自《各大洋和大海的鸿沟》(Limits of Oceans andSeas)第三版(世界水文安排1953年发布)今后,印度洋惯例的好吃懒做中包含了延伸至南极洲的南部水域。可是人们现在以为坐落南纬48°和61°之间的南极辐合带分隔着共同的、悬殊的水文与生物性区域(北部和南部),这导致世界水文安排在2000年承认了南大洋的存在,其规模一般从南极洲沿岸向北延伸至南纬60°。这一纬度也代表着《南极公约》(Antarctic Treaty, 1959年)所掩盖水域的北限。Limits of Oceans and Seas, 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Organization, Special Publication, No. 23.1953,

上一篇:掌尚名医:数字化医疗的三个发展阶段
下一篇:2024-2030年中国智慧医保行业市场运行状态趋势及未来趋势研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