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智慧医院建设现状及发展路径

来源:资质荣誉    发布时间:2023-10-09 05:14:56 点击:1次

  近年来,随国家政策、经济、社会和技术的多重推动,医院自身战略发展与功能定位不断演变,以新业态、新技术、新思维为导向的智慧医院建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策上,关于医院信息化的相关文件及标准不断出台,取消药品加成、两票制、按病种收费等医改政策对医院运营提出挑战,远程医疗、分级诊疗、医联体等医疗服务体制改革的需求推动了智慧化建设。经济上,随着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民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要求持续上升,医疗模式也从过去的“以治疗为主”逐渐转化为“以预防为主”。疾病谱改变、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发展加剧了我们国家医疗卫生供需矛盾,传统医院已不足以满足日渐增长的医疗需求。同时,大数据、5G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蒸蒸日上,使众多辅助决策、智能医疗手段成为可能。但在智慧医院建设的过程中,任旧存在着顶层设计缺失、建设标准难统一、思维模式不清晰等问题亟待解决。

  智慧医疗最早源于美国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战略,虽然这一概念于2009年就已提出[1],但关于我国智慧医院如何建设的大体框架和标准,近两年才官方宣布。自2009年政府提出将“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的目标作为新医改的“四梁八柱”之一,各地医院纷纷开展医疗信息化建设,掀起了一股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浪潮。2015年,全国第一批共12所“智慧医院”试点单位公布,全国各地都逐步各自开展“智慧医院”的示范建设工作,智慧医院建设工作进入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期。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意味着今后推进智慧医院建设的基本框架已经初现。

  梳理和总结近些年相关部委出台的有关于智慧医疗的政策标准,能了解到国家对以智慧服务、智慧医疗、智慧管理为核心的智慧医院概念的圈定已逐渐清晰,并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以此为框架,大力推动智慧医院建设。

  智慧医院建设的第一个领域是面向临床医务人员,以电子病历评级为核心的智慧医疗。2010年,为规范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管理、临床使用,促进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卫生部印发《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了《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将电子病历按照0~8级来管理,并提出了“所有三级医院在2019年达到分级评价3级以上,到2020年达到4级以上;所有二级医院在2020年达到3级以上”的目标[2]。

  智慧医院建设的第二个领域是以患者为对象的智慧服务。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将医院“智慧服务”分成0~5级,主要指医院,特别是三级医院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为患者提供预约诊疗、候诊提醒、院内导航等服务,范围涵盖诊前、诊中、诊后和基础安全等就诊全流程[3]。

  智慧医院建设的第三个领域是面向医院管理者的智慧管理。主要指医院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进行内部管理,涉及运营、科研、教学、后勤等医院运营管理的多个领域,相当于为医院配备“智能管家”,促进医院精细化管理。相关主管部门表示[4],国家后续将出台“智慧管理”的分级评价文件,以评促建,推动医院智慧管理的标准化。

  在医院信息系统初步搭建完成的基础上,各地开始探索智慧医院建设及应用的基本模式。大多智慧医院的建设模式可以总结为“由点到面”,即从局部信息化改造出发,向互联网变身、智慧化融合的总体目标迈进。作为医院对外医疗服务的主要窗口,门诊和住院就诊体验也往往会决定了患者的就医满意度。因此以患者为中心实现就诊流程优化项目是众多医院智慧化建设首先关注的“点”。如上海市胸科医院[5]立足“门诊一站式服务”“住院自助一体化服务”“掌上医院服务”开展智慧医院服务实践;四川省某三甲医院[6]从2004年开始信息化建设,逐步进行门诊流程改造、微信服务平台上线、患者慢病管理系统研发,也主要是从患者服务角度进行局部探索。

  相对而言,“由面到点”的建设模式是指在智慧医院建设的整体规划下,有明确的目的性地进行信息化建设和流程改造。如北京市同仁医院[7]集成3大系统,以构建智慧医院生态圈为目标,对智慧医院平台应用进行划分,即患者、医务人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及疾病预测5大运用。上海市儿童医院[8]则针对医院转型发展的管理要求和患者日益多样化的健康需求,提出了智慧医院5R模型,即PRM(患者关系管理系统)、EMR(电子病历系统)、SRIS(科研信息管理系统)、HRP(基于物联网与决策智能的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和HRIS(基于区域网与互联网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

  信息化是智慧医院的基础,但智慧医院建设不是医院信息系统的简单叠加,而是以改善医疗质量、提升患者服务、推动医院管理为目标的系统模块设计及资源有机整合。目前国内对于智慧医院的定义、如何建设智慧医院还未形成一致认识,更缺乏成熟的实践经验。传统型的智慧医院建设重点在于“互联网+医疗”,即利用互联网便捷、高效、可及的特点,实现线下就诊流程的在线化,如在线预约、网上预约、在线问诊、移动支付,同时向患者推送健康宣教信息等[9]。从单体医院的角度来看,由于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各医院在推进智慧医院的建设时难以从顶层进行全局设计,更多情况下是医院信息科牵头,被新需求、新技术、新应用推动着做局部的智能化、信息化投入或改造。从业务协同与数据共享的角度来看,更高层次的智慧医院是要实现一定区域内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患者居家产生的医疗健康信息互联共享,建设智慧医院集团,实现以患者为中心智慧医疗服务体系全覆盖。这更需要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规划好配套支持机制,才能确保信息及服务在体系中有效流通和协同。

  长久以来,医院专注于院内信息化的建设,即注重医院自身的便利性,通过提升行政效率、信息传输效率,从客观供给的角度推动患者的就医体验。但是只有让人民切身体验到改变,强调患者的医疗服务主观获得感,才是线年上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开展了智慧服务分级评估试点工作,囊括了全国东中西部共21所医院。试点评估结果为,在最高为5级的医院智慧服务评价中,21所医院的平均等级为1.67级,其中家庭服务、患者保障服务、服务监督3个维度得分最低,分别为0.52、1.38和1.62分。这说明,当前我国以患者为核心的全周期智慧服务未全方面开展,诊后服务环节尤为薄弱,诊后随访、家庭监测服务开展较少[10]。

  作为智慧医院建设的基础,国内电子病历的应用水平整体较低,存在比较大的建设缺口。根据2018年9月中国医院协会信息专业委员会(CHIMA)发布的《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查(2017-2018年度)》[11],目前三级医院的功能应用普遍集中在3级、4级,三级以下医院主要在2~3级。从报告结果来看,在诊疗业务信息化建设中,临床辅助决策、院前急救和康复信息管理最为欠缺;在辅助医疗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公共卫生事件有关信息上报、卫生应急管理最为不足;在辅助医院运行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培训管理、医疗废弃物管理、基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比例最低。

  后勤管理作为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的重要环节,将零散的资源做到合理的整合和分配,使各部门和涉及员工及时得到所需信息资源,加强员工间、部门间、医患间的密切沟通与配合,高效高质地完成工作。然而,由于传统的粗放管理模式、滞后的管理理念和后勤工作人员的影响,目前我国医院后勤信息化关系水平明显偏低,成为智慧医院建设中的一块短板[12]。其中,智慧后勤建设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在于后勤系统彼此间不互通共享,信息孤岛林立,缺乏统一化的信息管理链,没办法实现医院后勤工作的开始、运营、处理、反馈和改善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方式。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论,以顶层设计来指导智慧医院建设。系统工程方法论从系统观念出发,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和科学性,用于解决复杂问题,是系统整体优化的组织、管理、技术和方法的总称。智慧医院建设是一个融医院管理、临床业务和信息工程等多方面逻辑的复杂过程。在建设过程中,要明确一些通用、贯彻始终的原则、路径和策略,避免医院信息化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偏离轨道、收效甚微等情况出现。智慧医院建设的顶层设计要关注高质量的临床结果、全流程的患者服务、精细化的医院管理,以政策标准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医院亮点突破,全方位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以患者为中心,重塑全流程、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医院信息化工程的重点也从系统建设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全流程全方位服务体系,为患者提供多样、精准、主动、智能的便民服务也是医院智慧服务评级的核心。全流程指就诊时间轴上涵盖诊前、诊中、诊后各环节;全方位是指囊括线上、线下,门诊、住院,院内、院外等多方面的就诊体系。从建设现状而言,各医院应该参照评级标准,查漏补缺,重点突破“家庭服务”“患者便利保障”“服务监督”“急救衔接”这几个薄弱环节的智慧服务建设,过程中要综合患者的医疗服务主观获得感和系统功能提供两方面做考量。

  以无纸化、智能化、闭环管理为核心,提升电子病历应用水平。电子病历数据是医院信息的核心,实现病历无纸化管理可以某些特定的程度弥补传统纸质病案效率低下、容易出错的缺陷。因此要将结构化电子病历作为智慧医院发展的基础工程,以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工作为契机,实现临床数据的深度应用。梳理形成合理用药、输血、手术、护理、检验、检查、护理评估等知识体系,建立以知识库为核心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并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与电子病历系统来进行融合,在诊疗评估、医嘱录入、病历书写、静态知识调用等应用场景中为医生护士提供智能提醒、辅助决策等服务,并实现医嘱、输血、用药等环节的闭环管理。

  以智慧楼宇和绩效管理为重点,推进医院管理资源规划建设。医院资源规划(HRP)是指医院引入企业资源计划(ERP)的思想和技术,整合医院已有信息资源,“以终为始”,从使用者的需求及运维要求出发,形成一体化的智慧管理设计思路和统一高效、相互连通、信息共享的系统化医院资源管理平台。信息化发展进入物联网时代,每幢大楼、每个产品都可通过电子标签识别码、无线通信技术、监控技术互联整合,实现信息识别、物资传送、智能管理和功能协同的智慧楼宇。同时,建立自动化的绩效评价体系,对成本、效果和满意度进行测算,提高信息的处理、收集、反馈和分析的速度,最终达到集约资源、提升效能的管理目标,是HRP建设的重点之一。

  整合临床信息和生物组学信息,构建临床大数据科研平台。信息系统建设后,医院累积了海量的患者临床信息和生物组学信息,为医生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有效支持。为解决业务系统产生的原始数据相互独立、信息复杂、利用难度高等问题,应建立统一规划的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包括业务系统层、临床数据中心(CDR)层以及面向科研人员的应用层[13]。临床数据中心是对业务系统层的原始数据按照一定的逻辑做处理分析,转化为结构化的可用数据,根据医院的特色和优势学科,还可建立基于特殊病种的专病数据库。科研人员通过应用层实现数据检索、病例分组、患者随访和统计功能,大幅度的提升科研效率。但是怎么样提高数据质量、保障数据安全以及保护患者隐私,是临床大数据科研平台应用中值得重点思考的问题[14]。

  以5G和区块链技术发展为契机,建立基于云互联的协作联盟。智慧医院建设的目标是要打通各医疗机构信息网络,建立内外互联的医疗协同服务体系,确保患者医疗信息及服务在体系中有效流通。5G网络技术具备大带宽、低时延、海量连接特性,适应于远程医疗、示教、监测等场景的实际应用;区块链技术具备的开放性、去中心化、匿名性、不可篡改、可追溯性的特点,可解决电子医疗数据共享的难题,实现方便、安全的医疗数据共享,两大技术在医疗领域都具备巨大潜力。能预见的是,智慧医院建设将不仅仅以单体医院的模式存在,而是以医疗联盟或医联体为基础,搭载新技术打破院间“围墙”,创建以患者为中心的云互联协作共同体。

上一篇:观点|建设智慧医院 医疗信息平台建设是重点
下一篇:怎样去重构智慧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