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安全还需警钟长鸣

来源:资质荣誉    发布时间:2023-10-10 23:41:31 点击:1次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能源安全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和能源地理政治学态势大变动,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蔓延的大背景下,国际油市的大动荡再次给中国能源安全敲响了“警钟”。

  对于中国而言,能源安全矛盾集中体现在油气安全问题上,即国内油气资源不能有效地支撑经济持续发展。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原油进口量50572万吨,增长9.5%,石油对外依存度达70.8%;天然气进口量9660万吨,同比增长6.9%,对外依存度达43%。不断攀升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带来的后果是,一旦国际石油供应出现动荡,将对中国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要筑牢能源安全这道“闸门”,首先要多措并举保障油气安全,继续在油气投资、储量、产能和产量等方面聚焦用力。要做大渤海湾、四川、新疆、鄂尔多斯四大油气上产基地,巩固增储上产良好态势,坚决防止滑坡。加快推进天然气管网建设,多措并举增加储备能力。在油气体制改革上,要推动完善油气勘查开采管理体制,配合制定相关准入条件,积极推动制定勘查区块竞争出让、退出办法,健全油气管网运营机制,健全管道业务利益共享机制。

  其次,要充分的发挥我国的先天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从我国的真实的情况来看,煤炭作为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主渠道短期内还难以改变。在发展清洁能源的同时,必须最大限度减少煤炭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摒弃过度开采等落后开采方式,改变技术落后、能效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利用方式,依靠科学技术创新、强化监管,降低煤炭利用污染物排放,推进煤炭全产业链的绿色安全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

  再次,要从国家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清洁能源。近年来我国清洁能源虽然取得了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但“弃风”“弃光”“弃水”等限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任旧存在。在今后工作中,一方面要加大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加强区域互联,扩大消纳范围;另一方面还要探索新能源基地就地利用方式,并在用电密集、用电负荷较高的东部地区全力发展分布发电。(王轶辰)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大家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化的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化的经济成为中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精准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逐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体系、传统产业与新兴起的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所有的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化的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稳步的增长和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法、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稳步的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上一篇: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与对策探讨
下一篇:亚运会主火炬:零碳甲醇能否重塑新燃料时代格局